如何乐鱼体育对知识分类?

2023-05-07 16:17:3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乐鱼体育官方网站想做一个按照知识树和标签对内容进行分类,以便采集信息、整理资源、进行讨论的网络平台。之前为了对网络和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图分类法制作了一张分类图——

  当然,上图的知识树主要是根据现代的学科设置进行分类的,近期在查找资料,整理古代世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很真切地了解到,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对学科和事物的分类,与今天人们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我们今天说到毕达哥拉斯,会说他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而在毕达哥拉斯眼中“数即万物”,他的数学观念,其实是和他的哲学观、宗教观一脉相承的,彼此并无明确的界限。今天说到葛洪,我们会说他是魏晋时代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而在葛洪的时代,炼丹和医学,其实也是和他的道教实践融为一体的。可见在古人眼中,学科的界限,往往并没有当下那么明晰,今天所说的物理、化学、哲学,在古人眼中,也许属于同一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在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大概可以笼统的被归入自然哲学的范畴。

  科学科学,字面上理解,可以看做是分科的学术,细致明确的知识和学科分类,可说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体现着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在古人眼中,知识和学科的分类又是如何的呢?

  为了更好地认识万物,很久以前,先民就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初的分类,主要是关于平日接触的动植物、矿物等。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代的词典《尔雅》,将动物分为鸟兽鱼虫四大类,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动物分类。大约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性状,将其分为冷血动物、温血动物等类别,并按照其构造完善程度依次排列,形成高低有序的阶梯。

  随着书面著作的增加,以及教育的体系化,为了便于检索收藏,东西方古文明先后发展出了不同的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体系,和上面所说的生物分类比较,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更关注知识和内容本身,大致就相当于古人的知识分类体系。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受命整理校对宫廷藏书,并为每本书撰写简明提要,汇编为《别录》,刘向将《别录》中的603种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刘向死后,其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删去内容提要,编为《七略》,其中的《辑略》,是关于古代学术发展的简史,因此本书虽然名为《七略》,其实还是将宫廷藏书分为6类,分别为——

  可见,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科技著作,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多被归为术数与方技(合称方术)之类,与占卜、风水、修仙等并列,和今天的认知观念显然大为不同。

  东汉班固在编写《汉书》时,以刘歆的《七略》为基础,保留其图书分类,删去提要部分,增补了其后的一些学者著作,将其改编为《汉书·艺文志》乐鱼体育。此后,历代的官修史书大多都仿制其体例,编有图书目录性质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七略之后,先后有学者编写了《七志》《七录》等图书目录,但最终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可以追溯至西晋开国功臣荀勖编写的《晋中经簿》乐鱼体育,他将六略改编为甲(经)乙(子)丙(史)丁(诗赋)四部。东晋的李充进一步完善了四部分类,最后在唐代名臣魏征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最终确立,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图书分类标准,其后千年虽有调整,大体结构却保持不变。

  《隋书·经籍志》收录四部经传3127部,36708卷,注释中附有梁至隋代遗失图书1064部,12759卷,共计4191部,49467卷,分经史子集4大类,40小类,以及编外的佛录、道录,具体为——

  清代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中的目录和提要部分,即《四库全书总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将10254种图书分为4部44类,一些类进一步分为若干小类,代表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千年之后的演化形式,具体为——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定位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和索引图书,往往辑录了许多书中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门类进行分类。著名的类书有三国时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的分类方式并不固定,有以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归类的,也有自创分类的,这里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询相关类书的介绍,感受下它们的分类规则。

  清代学者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约1.6亿字,仅目录就有40卷,收录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音韵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保留了大量古籍中的文字内容。全书分为6编,32典,6109部,图示如下——

  清代末年,面临千年未有变局,各界人士救亡图存,将西方图书引入中国。为了对翻译来的西方图书进行宣传整理,著名学者梁启超编写了《西学书目表》,将图书分为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对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为——

  古代西方的知识分类,与图书馆的发展密不可分。最早的图书分类也许来自两河流域,亚述王朝末代君主亚述巴尼拔曾在尼尼微建立图书馆,收集了2.5万多块泥版文献,每块泥版上都有标记,表明其收藏地点。为了便于检索,又制作了一些泥版图书目录。随着亚述王朝覆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大量泥版被埋藏在废墟中,不为人知,直到1845-1854年期间被考古学家重新发掘。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学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不同领域已经出现了问题分类的雏形,但真正的学科分类则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思想要么是实践性的,要么是生产性的,要么是理论性的。”把知识划分为生产(诗歌)、理论和实践三部分,如图所示——

  传说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Callimachus,公元前310-前240)编写了西方世界的第一份书目Pinakes(意为书表)。全书长达120卷,但如今仅存残片,无法了解其全貌。关于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有6大类、8大类、12大类之说,一般认为包括——修辞、法律、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历史、医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其他几大类。每一类均按照作者字母或年代排序,附有生平和图书信息的简介。

  教育,是知识分类体系的另一源流。柏拉图之后,古希腊逐渐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注重演讲和思辨的教育特色。这一传统随后被罗马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学科(Trivium),天文、几何、算术和音乐为进阶学科(Quadrivium)的教育传统。

  西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成为古典文明的避难所。修道士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490-583)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维瓦留姆修道院,以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图书馆。他致力于发展教育,强调要研究非宗教书籍,以加深对《圣经》的理解。为此,卡西奥多鲁斯收集了大量世俗藏书,在修道院内设置了抄书室,并配有装订工人。在卡西奥多鲁斯和同时代的西班牙神学家波伊提乌(Boëthius)、圣伊西多(Isidore)等人的总结发展下,古典时代的教育被定型为包括前三艺(Trivium)和后四艺(Quadrivium)在内的“七艺”教育,成为西方中世纪教育的规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博学家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编写的《世界书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是印刷术发明后,欧洲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世界书目》收录了约3000位作家的12000多本图书,将其按字母排序,并添加双向索引以便检索,他的工作被认为是培根等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先驱。格斯纳后来准备出版一本21卷的分学科增订版书目,其中的药物卷从未被出版过,已出版和计划中的分卷包括:语文学、辩证法、修辞、诗歌、算术、数学、音乐、天文、占星、神秘学、地理、历史、机械、自然哲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基督教哲学和药学。

  法国图书馆学者Gabriel Naudé(1600-1653)曾为当时执掌法国大权的枢机主教马扎然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一度达到4万卷,是法国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为了有条理的组织藏书,Naudé建立了一个7大类的分类系统,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历史、哲学、数学和人文学科,和之前的分类法相比,Naudé的分类已经和今日的学科分类比较接近。后来,他又将大类扩充至12种。

  18世纪,法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这是堪与文艺复兴媲美的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1751-1772年间,在书商布雷顿策划下,以哲学家狄德罗为主编,数学家达朗贝尔为副主编,孟德斯鸠、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布丰等约150位学者,参与编写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一般称为百科全书)。这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总括科学、艺术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从工具书角度而言,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并非完美,书中词条质量不一,一些词条夹叙夹议,不够客观。使其流芳百世的是其思想价值,用狄德罗的话说,就是以此“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此,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编制了一份全面的知识图谱,名为具象人类知识系统(Système figuré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将人类知识分为记忆/历史、理智/哲学、想象/诗歌三大领域(这种划分可以追溯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整理成汉化版如下——

  1842年由Jacques Charles Brunet创立的巴黎书商分类法,被认为是第一种现代图书分类法。巴黎书商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艺术、历史、美文学五大类。今天,常用的图书分类法还包括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偷懒一下,就直接摘录维基上的介绍了。

  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法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整个地中海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中世纪的世界。

  Ibn al-Nadim(932-995)是巴格达的书商兼传记作者。他受古希腊和罗马启发,编写了一部包括约2000位作者,10000本书的书目Kitābal-Fihrist,被认为是广义西方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Kitābal-Fihrist收罗了从印度到罗马的古今书籍(其中的波斯书籍今天几乎都已经遗失),并列出其体裁、章节和概要以便检索,分类大致如图——

  中亚和波斯是世界的主要学术中心,这里的学者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将知识分为若干类别。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法拉比(Al-Farabi,872-950)将哲学视为知识的总和,将其初步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市民)哲学,理论哲学大约对应今天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实践哲学则大致对应社会科学。在其著作《科学之统计》中,法拉比提出了如下的学科分类——

  法拉比的分类法被其后的著名思想家伊本西那、纳西尔丁.图西等采纳,虽有改动,但区别不大。另一种学科分类法来自花拉子米(Abu Abdullah al-Khwarizmi,?-997,不是创立代数的那位花拉子米)。花拉子米认为学术不仅是关于事物的知识,也是关于和神启的知识,是特殊人群的财富,他的分类大致是——

  最后一种分类法由安萨里(Al-Ghazali,1058-1111)、Fakhr al-Din al-Razi(1150-1210,不是炼金术士拉齐)和库特布丁.设拉子(Qutb al-Din Shirazi,1236-1311)创立。在其著作《王冠之珠》中,设拉子将学术分为哲学和非哲学两大类,认为哲学是不受时间地点影响的永恒真理,非哲学则会随时间、地域、族群而受到影响,可分为宗教和非宗教的,他的分类大致如下——

  吠陀时代的印度重视口传而无视文本,即使在塔克西拉那样的学术中心,也没有找到文献和图书馆的痕迹。佛教兴起后,注重以文本辅助教学,记载教义,于是在古印度,也出现了图书馆那样的藏书机构。最有名的古代图书馆位于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学术中心,吸引了包括唐僧在内的各方僧众来此学习。但可惜的是,那烂陀寺最终毁于的侵略,其中的书籍经卷也荡然无存。(古代波斯和中亚的学术文献大多也毁于战火,其实这些文明并不是没有写过文献,只是未能流传下来)

  和印度庞大的人口比起来,古代印度传世文献的数量,实在少得可怜。一方面,这和印度文化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印度湿热的气候,以及战火的破坏,也不利于文献的保存。一番查找之后,并没有找到古代印度的学科分类,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补充一下。

  维基上关于莫卧儿统治之前印度文献的归类,其中的书籍数量尚不及西汉《七略》所载,去除宗教经典,所剩更是不多……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有了解网站制作,并且对开发回答开头描述的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呀~

  分类是根据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和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综合整理而成的,基本涵盖人类现有知识90%的内容。如果题主将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安置在对应的版块,相信可以快速完善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假如你现在身处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超 2.1 亿本,现在你想在里边找到某一本书,请问你如何找?

  累死你,2.1 亿这个数字我给你换算了一下,把 2.1 亿本书铺起来可绕地球近两圈。

  不仅仅找书,图书馆每天还要在其中处理上千万次的查询、借书乐鱼体育、还书、入库.........

  同理,我们的知识管理系统就相当于这个图书管理系统,而知识就如同这一本本图书,当有了套系统去管理它们以后,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另外的一个大脑,如此就可以把我们大脑不擅长的东西,全部扔给这个外脑,让它帮助我们记忆,整理等等。

  好了,通过以上,你知道了知识管理系统就相当于我们外接一个大脑,那么为什么说你必须建立外脑呢?

  记忆,尤其是死记硬背,是最反人性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大脑只会记住最能帮助我们生存的信息,至于无关紧要的,它为了节省脑力资源会尽可能的忘记它们~

  同样的大脑处理信息也是如此,它只能处理眼下的小部分信息,当面对大量信息处理的时候,它就会罢工。

  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感觉思绪乱,头昏脑涨,就是因为大脑处理的信息已经超过了它的负荷,大脑的机制天生就不是为了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而设计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需要处理和记住很多信息和知识点,以便使用的时候可以随用随取,那应该怎么办呢?

  前面说了我们大脑不擅长的记忆和大规模信息管理,但这却是我们外脑所擅长的。我们的大脑会遗忘,但是外脑它永远也不会忘的,你建立的这个外脑就会和你的大脑形成互补,各发挥其所长。

  正如上面的图书管理案例,我们不需要记住每本书的信息,我们想要的时候,只要知道怎么从图书管理系统中找到它们即可。

  所以想发挥大脑真正的威力,就把它从记忆中解放出来,让它去思考,而不是让它去记忆。

  当你只想做个「撸瑟」的时候,觉得这辈子能搬个砖,扛个水泥就够了,那么你就可以离开了,因为你确实没有这个需求。

  但是你想获得不断成长,要获得更强的能力,想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足够的竞争力,你的知识储备必然需要被扩大,这种情况下,你要靠脑子记忆吗?

  正如上文案例,你只有十本书的时候,当然不需要建立外脑,想要啥扫一眼就够了,但是当你有 1000 本、10000 本、一百万、一个亿本的时候呢?

  以上只是我们必须建立外脑的一个理由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2. 外脑是为了帮助大脑更好的记住: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你可能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可以脱口而出:准备食材--洗菜切菜---爆锅开炒---.....

  因为前者大脑索引的是一个点一个点的信息,后者索引的一整个结构,一整套流程,一整张知识的网。

  你看,点状的东西被大脑索引是很困难的,但是有逻辑有结构的东西则不同,后者一索引就是一大片,一整个体系。当你把点状的知识编织成一张网后,它们就会形成你的思维模型,这样,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很多人抱怨,学过的东西用不出来,反思一下,从小到大,你调用你知识储备的时候是不是都像是上面想水果一样,想到哪是哪。

  而把知识打入外脑的过程就是在编织你这张网,所以建立外脑的本质就是体系化你知识的过程。

  整篇文章的核心下面一张图就概括了,但是为了让你彻底搞定这件事,我会掰开了揉碎了,一步步手把手带你搭出你的知识管理系统。

  一台能正常跑的电脑系统,前提就是主机,显示屏这些硬件载体,你操作系统再牛逼,没有主机你也跑不起来。

  同理,我们的外脑的搭建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外脑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外脑的载体,即存放我们知识的工具。

  太多太多了,主流的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onenote 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外脑的载体,它们各有优缺点,想详细了解的同学请自行了解,我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凭借喜好选择,总之,都是现成的,任君选择~

  我本人的外脑载体为有道云笔记,下文演示,均以此笔记做案例,其他载体同理~

  ①层次结构混乱:这样长长的列下来,我不知道你头大没有,别说提取了,我单单看到这一串,头就先大一圈了。

  因为这样混乱的结构,含糊其辞的目录,会让你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对这种凌乱有一种厌恶感。

  ②提取困难:混乱的内容,会让真正用的时候找不到,所有的笔记,如果用的时候找不到,或者需要很大的功夫才能找到,那这个外脑系统就没多大意义了。

  当你笔记内容少的时候,你还能记得那是哪,但是当大到一定量级了呢,你的外脑一定会崩溃。

  ③知识碎片化:以上所建立的文件夹,之间都是割裂的,笔记与笔记间连接不起来。

  我们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说了,外脑的作用除了帮我们承担记忆的负担,还有一项职能就是辅助我们大脑为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如果你的笔记之间都是一个个散乱的点,那么外脑的意义就要被砍掉一半。

  一句话来说,上面的那些都不是一个好的外脑,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我们为什么建立外脑的本质问题。

  ①知识结构体系化:笔记与笔记间的知识点不分散,不是乱七八糟的,不是碎片化的。

  ③提取方便,高效:最好高效到如同探囊取物,想到就能秒拿到。如果这一点满足不了,找一个想要的信息要半天,那么这套系统就没有多少意义。

  好了,到了这里你知道了,一个好的外脑的标准,随着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你的外脑达成以上标准。

  正如电脑的 windows 系统一样,装上了,我们就无需用乱七八糟反人性的 dos 命令去让计算机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有序的跑在这套清爽的图形化系统之上。

  同理想让外脑不乱,你必须部署一套规则化的操作系统,让我们的知识笔记全部跑在这套管理系统之上,保证底盘不乱,根基稳,而不是随性而建。

  所以找到载体之后,不是一顿操作猛如虎,而是要给我们的外脑装上一个类似 windows 一样的底层系统,而我们这套跑在外脑载体上的系统就是 GTD 系统,所以我们建立外脑的第二步就是给它装上这套系统。

  这是由著名的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在他的著作《尽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移动硬盘式的任务管理方法,它的核心精髓是把所有待办任务都从大脑里移出去,清空大脑,用外部的工具去管理任务,让大脑的全部资源都用来思考,而又不会遗漏任何一件事。

  部署了 GTD 系统在笔记本上,我们就可以借助 GTD 的工作流,不仅拥有了知识管理系统,而且还把我们的日程管理系统也都囊括其中了,极大幅度的解放了我们的大脑。

  这个就相当于你在各大平台点的收藏,比如我们拿手机刷到好文了(比如这篇文章哈~),我们就可以把各大平台的好文,一键集中扔到这个收集箱中。

  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负责收集,你不必操心该放到那个分类,所有的好东西,一股脑扔进去就 OK 了,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解放我们分类归类的时间。

  等到了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晚上统一处理,这样既不打断我们当前手头的事情,同时又确保了收藏的文件不会乱七八糟,又能让你认真的评估和精读这篇文章,确保进入你笔记的都是精品。

  你应该有体会,大脑凭记忆力处理这些事情有多坑爹,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大脑不擅长的事情交给外脑处理。把日程,待办事项等全部移到这个文件夹里,把这些事情全部从大脑中清理出去,想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直接来翻这个文件夹,效率高的飞起。

  比如你看到了一个点子,发现了一个项目,你就可以先把它扔到这里,作为你的灵感库。

  4. 归档资料这个是我们的知识的大本营,最终所有的信息和笔记都会被归入到这个文件夹中,我们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完毕以后,就放入这里,以供随手复习和使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5. 专题研究比如我最近对唱歌比较感兴趣,那么我就可以单独这专题这里建立一个文件夹,专门服务于唱歌,当研究出成果了,再把它归入到归档资料中。

  当你在你的笔记本上,创建了这个 5 个文件夹后,你的 GTD 系统就部署完成了。

  你看,部署了 GTD,通过 GTD 来处理信息后,你的外脑是不是特别有层次感,是不是感觉外脑像是有了灵魂一样~,而不是类似于上面那四个笔记长长的一串。

  完成了最底层系统的搭建,我们就要开始去处理输入进来的笔记了,前面说了,最终所有的笔记都会被汇总归档到「归档资料」这个文件夹之中,所以我们管理笔记的核心就在此文件夹中。

  但是那么多的笔记,怎么去管理啊,还是像上面图中那四个案例一样,列出长长的一串文件夹吗?

  仅仅只是给出我的建议。我是这样分类的。对于分类,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分类就不一样,那么分类也同样涉及到维度问题,有可能这一事物同属于好几个维度 有交叉,比如 茶道 可以放到人文,也可以放到养生 生活等等 其实分类还可以参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目录(就是国家公专用教材)。

  一、系统化的知识地图随着现代人类知识的爆发性增长和事件的碎片化,很容易让人有一种在知识的大海上迷失方向的焦虑,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指南针或是地图,我们每个人都用过百度地图或是谷歌地图,一图在手,天下我有,有了地图,我们对地名和风土人情的学习就不再那么迷茫。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我们的位置,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以及最优路径。更为方便的是,现在电子地图可以轻松实现自由缩放,既可以统揽全局,又可以知微见著。知识地图是这样一个将地名替换为知识的地图。第一,如同地图可以按照洲、国家、省、市、街道一级级放大,该知识地图也是按照知识架构一层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类似思维导图),使浩瀚如千万地点的知识能够井然有序的排列起来。第二,如同记忆宫殿法,知识地图在空间位置上给知识一个确定的坐标,从而有利于记忆和关系的梳理。我们每次在上学习到新的知识就如同把果实挂到树上一样轻松有趣。而选择EXCEL做知识地图的一个优势就是其确定的横纵坐标就像经纬度一样是唯一的。第三,每个人对地图的熟悉程度是不同的,对去过得地方尤其是自己的家乡就会特别熟悉,知识地图也是个性化与标准化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在标准化知识的基础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每一个细节。如何应对知识焦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固然可以,但那是自我安慰。知识是无限的,但是可以mece,采用同心圆的模式向外扩展,扩展多远看个人能力,但是内层是需要完整的。也就是体系需要完整,但体系也是一层层展开的,把握自上而下的原则去学习,能展开多少是多少,但各个同级别的体系要齐头并进。就如同地图一样,你首先要知道各大洲的知识,然后再知道各国家的知识,然后有能力再研究各省市,不能像一个村民一样对自己村了如指掌却对其他地方一无所知。当然,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专业,也就是你游览完世界后再回到家乡建设这个你最熟悉的生你养你的地方。简单的示意图如下,更具体内容参考专栏文章,每个人可根据个人教育背景建立自己的同心圆。需要说明的是一层层展开的不仅仅是学科细分,也是该学科思想重要性的依次排序,越重要的,内涵越丰富的学科思想越靠近内核,也就是越要首先学习的,然后再一点点往外延伸学习不是那么重要的思想。

  二、可视化的外挂大脑埃隆马斯克正在研发脑机接口,希望能把人的大脑和机器连接起来,通过大脑控制机器,也可以通过机器控制大脑,这需要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知识的突破,而且其实很多时候大脑中的想法我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接入机器也不能促进大脑的成长。这里的外挂大脑把我们中大脑里的所有意识、记忆、思想通过一定的逻辑展现在面前,就可以通过整理这个外挂大脑而促进大脑的成长,就如同在对大脑做手术一样,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修订。还能够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己的大脑,揭开大脑的面纱。使其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具和操作平台。三、原则完整而不重复,都是干货文章,奥卡姆剃刀删除一切重复内容。通过清单制进行穷尽列举。2.系统化。主要采用金字塔结构和思维导图思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逐层展开。围绕核心关键词展开。将相似,相关,尤其是相反的观点放在一起对比着看。3.模块化。大模块由各小模块组成,小模块可以自由组合成大模块。4.链接。有相关模块对此话题进行解释的时候通过标黄进行标识。5.进化体。不求一次完美,不断自我迭代,修复,成长。6.个性化。因人而异,能力越强可以越深入,但所有人都要从最上层的框架开始,首先确保知识的完备。结合自己的经历、专业、兴趣、擅长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7.可视化。通过记录将系统化学习可视化,将层级管理在同一个维度可视化,防止逐层展开给大脑造成的困惑。四、成果以上说的并不是空想,而是在近几年我一个人的力量已经初见雏形,并陆续在本专栏:外挂大脑 进行分享。这里包括上千本经典图书的思维导图、对立统一的话题的争论、知识性内容以及时间记录。近几年来我保持了每天一本书的习惯,首先将该书放在相关话题下,然后将该书观点分解,将相反、相关的话题对照整理在一起。有的话题整理的还比较粗糙,但是大体框架是可行的,需要做的只是今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这样一套体系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但是其集合了思维导图、清单管理、百科全书、印象笔记、记事本备忘录、日记、自传等个人管理的思想和精华,进可以打造全人类共享的知识地图和共享大脑,退可以成为个人知识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时间管理的工具。这是对未来的教育乃至人类的意识和知识都是有创新意义的。视频演示:关于知识地图的演示:分组、缩放

  知识地图目录说明:1.这是一个不断成长迭代的生命体,每天都有变化,不定期更新。同一模块以最新版为准。2.本专栏均为原创,自成体系,不同模块互相借用才构成统一整体,框架结构的完整性比内容本身重要。MECE原则的知识地图板块,可以笼统,但不能缺失。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3.为了建立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系,所有标黄色的内容为在本专栏其他文章有专门板块介绍。本专栏标橘黄色均为参考书目。4.本专栏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知识,而是倡导一种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每个人都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和外挂大脑,通过自己亲手不断打磨,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以下每一行是一个专题,在本专栏中可查看具体内容。如未在本专栏找到,可在下面留言,我会加入上来。大部分都是未完成的成长体,会优先更新大家关注(点赞)较多的板块。

  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体验丰富的人生,探索未知的世界1.1:生命,死亡,永生,如何看待死亡,死亡哲学二、:意识的含义、心智的状态,意识的层次、如何专注,如何获得心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心理学概述2.1:意识与物质的相互锚定 吸引力法则 心理暗示 承诺与一致:行为主义学派 强化理论2.2:理论与实践三、:直觉思维、感性思维、发散思维,第六感,水平思考(横向思维),默认网络,右脑思维,非线:思维误区,心理误区,潜意识的消极影响,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3.2:情绪,情感,控制情绪3.3:NLP3.4:人格心理学 气质 性格 心理测验学3.5:心理咨询,心理治疗3.6: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毕生发展理论四、:与感性思维相对应的: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 (机械思维) 垂直(线性)思考 理性主义 思维模型4.1:形式逻辑 1逻辑学 推理 概念内涵外延 归纳与演绎 5悖论4.2:非形式逻辑 3批判性思维 怀疑思维 2思维谬误 逻辑谬误 诡辩4.3:认知心理学,知觉,感觉,能力,注意,想象4.4:最全学习方法,学习理论,学习技巧,阅读方法4.5:游戏化思维4.6:兴趣 提问、问题 好奇心4.7:记忆相关理论,记忆方法,遗忘,4.12:教师资内容五、:复杂理论、混沌理论 概率思维、随机、不确定性 非线性、乱七八糟的线 不可知论六、:中庸与极端:均值回归,物极必反,调节回路, VS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增强回路6.1:人生应该简单、一元、极简还是丰富、多元?6.2:收纳、整理、扫除6.3:稀缺,富足,约束条件,金钱观,财富观6.4:个人理财规划 CFP 投资哲学6.5:改变,不变,习惯,专注,思维惯性,切换6.6:人生应该积极主动还是顺应天命 、以静制动VS积极主动、宿命论VS随机论,内因VS外因6.7:焦虑,从容,淡定,压力,紧张6.8:快与慢,优柔寡断与果断6.9:苦才是人生还是享乐主义?成功VS失败;秩序VS混乱;临场VS准备;脆弱VS反脆弱;谨慎VS勇敢:幸福地图:快乐、舒适、安全:克制、自制、自律、A意志力,他律 VS自由主义,解放天性,灵活 选择(懒得整了,直接在专栏找吧..)

  1.2:创业地图、创意、创新1.3:设计二 、:系统思维2.1:宏观VS微观、局部VS整体 集体VS个体、自下而上(涌现、自组织)VS自上而下 从众VS独立思考2.2:保守主义VS自由主义、人文主义 公平、公正VS效率 VS、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专制主义2.5:网络,社会网络,连接,人脉三、影响力,外向VS内向 低调VS高调 开放VS封闭 内圣VS外王,社交、人脉、存在感四、:aggressive,自私,让别人不舒服,竞争,冲突、强硬、鹰,争强好胜,被讨厌,要赢,强者:合作与竞争 双赢思维 协同 竞合:分工,合作,协同,协作,共享,竞合,双赢,共赢:分工合作,协同,共赢,协作共享,竞合,合作,双赢4.1:沟通地图: 说话 解决冲突(高难度谈线:倾听,同理心,换位思考,了解他人4.4:谈判4.6:演讲、讲故事、宣讲、汇报4.9: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五、:社会学地图:社会学家,社会学理论5.1:社会心理学,从众还是特立独行5.4: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 人群学 语言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文化六、:政治学地图7.2:刑法,犯罪类型,罪名8.2:军事、武器、军队九、:市场营销、广告、定位、品牌

  1.3: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 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1.8:佛教,佛学,释,禅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人类学与未来学三、:地理学概论,地理历史学3.1:宇宙天体,天文3.2:地理 地球 地质 人文地理四、:过去,现在与未来4.2:历史(时间线),世界史,人类史,文明史,西方历史,中国史4.3:大历史(中国史)五:音乐 古典音乐 戏曲 歌剧 流行音乐 交响乐六、西方美术史,西方艺术史,西方绘画流派,西方美学史七、:文学地图:文学概论,文学鉴赏7.1:中国文学7.2:西方文学史:神话、史诗、戏剧、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八、:有趣、好玩、幽默九、:国际金融、国际资本流动9.2:国际关系理论十、: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国际金融分析框架,经济学流派

  2.5: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三:计算机科学地图3.5: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 笔记 思维导图 知识地图 外挂大脑四:物理地图:力与运动4.4:热力学定律与熵五、:生物学、生物、生命科学5.1群落理论(种群层面) 生物圈 生态学5.2:最全生物分类,动物学,植物学,动植物分类,细菌,线: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人类考古学5.4:人体器官大全,人体系统,人体组织5.5: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生物心理学5.6:细胞层面5.7:分子层面:分子生物、生物化学、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激素5.8:染色体、DNA、RNA、基因、遗传、进化、变异六、:化学地图:元素、原子、离子、化合物、化学反应6.2:微观粒子与量子七、:精力管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运动养生7.1:健康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 ,预防医学7.2:运动,健身,养性,锻炼7.6:酒、茶、咖啡7.7:中医地图:经络、养生八:医学地图:临床诊断与治疗8.2:健康管理师,高血压,糖尿病,默克手册,常见疾病,肥胖综合::从宇宙到地球到地心 从生命总体到个体 从个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粒子第五大洲地图专业:金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