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大军中的知识分子乐鱼体育

2023-07-06 19:20:4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乐鱼体育2016年,习在黑龙江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乐鱼体育。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就是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发展史。北大荒精神是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实践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在并非“世袭辈分”的三代北大荒人中,知识分子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知识分子不仅为北大荒带来了“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中坚力量。他们将热情与热血倾注于艰苦岁月,用青春和知识建设了北大荒,更把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注入了北大荒,实现了一种精神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其他北大荒人一道共同孕育丰富了北大荒精神。

  不负青春韶华、堪当时代重任的垦荒志愿青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1955年,青年杨华积极响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关于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到那里安家落户的号召,带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率先进驻北大荒,建起了北大荒第一个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自此拉开了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此后,河北、山东等地的志愿青年响应号召,陆续来到了北大荒。同年,杜俊起率领天津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与北京青年垦荒队会合,建起了天津庄。1958年,天津庄荣获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青春是垦荒大军中一抹亮丽的色彩,广大青年志愿者将美好的理想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促进了边疆建设,充实了垦荒力量,激励了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推进了农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主色调,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一个壮举。

  满怀报国之情、毅然远赴边疆的支边青年。《北大荒人的歌》深切反映了北大荒人用生命热爱黑土地、用热血献身黑土地的炙热情怀。1958年8月,中央颁发《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掀起了一场支援边疆建设的新热潮。1959年2月,农垦部召开动员内地青年前往边疆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会议。1959年7月,黑龙江省委批转省劳动局党组《关于山东移民分配的调整意见》决定分配给牡丹江农垦局3万人、合江农垦局2万人,于是陆续有几万名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随之而来的还有山东人吃苦耐劳、热情质朴的可贵品质。大批支边青年及其家属相继来到北大荒,他们扎根黑土地,以纯朴愿望投身于艰苦事业,也将地域传统文化和美德汇聚于斯、物化于斯。他们用青春渲染了北国风光,用智慧建造了万顷粮仓,用生命书写了气势恢宏的拓荒史诗,在促进南北交流的同时,也丰富和升华了北大荒精神。

  传承垦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知识青年。在“到边疆去,到北大荒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声中,1963年至1976年,54万名城市知识青年、1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来到北大荒,成为新北大荒人的主体,他们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将朝气带入北大荒的建设,展现了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可贵品质,充实了文教、卫生、农业和农机行业的发展,成为垦区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不仅将北大荒打造成了中华粮仓,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北大荒的精神文化,为黑土地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梁晓声的《年轮》、张抗抗的《分界线》、丁玲的《杜晚香》等经典文艺作品纷纷涌现。知青们踏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边学习、边实践,用年轻的身躯向亘古荒原宣战,北大荒的风云与悲壮磨炼一代热血青年,塑造了新的血肉与灵魂。

  扎根祖国边陲、一生淡泊名利的科研人员。不同时期来到北大荒的科技人员,有数十万之多。为培养更多专业农业人才,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于1958年领导建立了一所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垦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乐鱼体育。面对北大荒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广大科研人员不惧条件艰苦,用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专注的工作态度乐鱼体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农业生产难关,帮助垦区走上了高效的生产之路。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的蔡尔诚,深刻认识到掌握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重要意义。他凭借三支超期的温度表和人民公社废弃的百叶箱、雨量桶,虚心求教,刻苦求学,在各气象站之间奔波,还走访调查了多个生产大队和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农,积累了大量观天经验和气象知识。他在艰苦且简陋的条件下,历时七年,提出了“在特大暴雨发生前,普遍先出现‘双层云’,然后出现‘造雨云’,开始降水”的论断,发展了欧洲气象学家贝吉龙的冰云与水云垂直互补理论。他还发现了“波状低云”,提出了北半球暴雨云型理论,推翻了气象界普遍认定的“波状低云与强天气无关”的观点。蔡尔诚一生求索于风云,不仅为北大荒的农业生产创造了不朽的功绩,塑造了北大荒“管天人”的不朽传奇,更为中国的气象事业树起了永不磨灭的丰碑。还有很多如蔡尔诚一样的科研人员,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垦区事业。“奶牛之父”张源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小麦育种专家刘惕若、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和冯紫琅夫妇、“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这些科研人员勾勒出了北大荒的科技群星谱。他们不图名利、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在千里荒原上写就了人间的奇迹。

  (许若溪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喜坤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DJ011]成果)

搜索